黑龙江省中北部、小兴安岭西南麓。解放前,此地曾两度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。
1950年11月3日,沉寂已久的北安火车站突然热闹了起来。在零下40度严寒中,一列火车驶进了站台,只见一群头戴狗皮帽子的汉子下了车,呼出着浓重的白雾,喊着号子,肩扛手抬,愣是将1358台机床和3000多吨材料从列车上卸下,不少人的手都被冰冷的机器粘掉了皮。卸下的货物随即被搬运到了两公里外一个叫“东大营”的地方,此地曾为一处日军营地。短短45天,这座北大荒腹地的小城突然涌入了1631名工人和800多名家属,搅热了冰封的北安一条街。彼时的北安人不明白他们从哪里来,也不明白他们来干什么,更不会想到,他们来到这个荒草丛生、破败不堪的旧兵营中,将会创造出何等奇迹。本文讲述的就是这帮人在这一个地区,究竟创造出了什么奇迹。
后来才知道,这帮人来自沈阳五一工厂,也称沈阳兵工厂,原来是一帮造枪的。五一工厂的鼻祖,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19年6月在沈阳创建的奉天军械厂。1921年,又发展成东三省兵工厂枪厂,一度成为彼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。九一八事变后,该厂沦为日本关东军野战兵器厂第一制造所,后又更名为日本法人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(枪所)。东北光复后,1946年3月,该厂被国民政府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接收,成立了沈阳兵工厂第一制造所(枪所)后又更名为中央联合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第90兵工厂第一制造所(枪所)。辽沈战役胜利后,1948年11月,该厂被我军接收,成为了东北军区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第一分厂第一制造所(枪所)。1949年9月,厂名变更为沈阳第一厂第一制造所(枪所)。同年11月1日,又更名为五一工厂第一制造所(枪所)。
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,沈阳作为东北工业核心城市,距离朝鲜战场仅数百公里,极易成为美军空袭目标。为保障军工生产安全,中央决定将沈阳兵工厂(原“五一兵工厂”)的造所紧急内迁至远离前线的北安。之所以选择了此地,是因地处黑龙江腹地,距离中朝边境约800公里,隐蔽性强,符合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的战备要求。接到迁移令后,厂里职工留恋大城市沈阳,不少人对北大荒的恶劣环境心生恐惧,甚至有人质疑“北大荒不养女人”。厂长尚耀武的动员掷地有声:“咱们是干啥的?造枪的还怕狼多?多了有肉吃啊!” 他还激情地鼓励大家:“咱们兵工战士是英雄,不仅能造出好枪,也能让北大荒出又白又胖的女人。”
在残破的日军营房里,工人们清扫积尘覆盖的旧炮弹壳,修补漏风的门窗。没有专用起重设备,便靠马爬犁、畜力车、撬杠和滚木。没有汽车运输,就凭人拉肩扛。至1951年1月20日,仅仅不到80天,就完成了新厂的基建,具备了枪械的生产能力。1951年3月1日,五一工厂枪厂名称以代号“32厂”相称。同年6月30日,中央兵工局统一全国兵工企业代号,位于北安的32厂被编为626厂,从此这个名称就一直陪伴着该厂。1957年4月23日,经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及主管部门二机部批准,626厂对外称“庆华工具厂”。
正当626厂首批8个车间刚刚在冰天雪地上落成之际,一道“立即试制国产冲锋枪”的紧急命令便下达了。
彼时的朝鲜战场,志愿军正面临火力压制不足,堑壕作战火力反应迟缓的窘境,急需大量的冲锋枪。“短平快”的解决方案就是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国产化。在无图纸资料的情况下,只可以通过实物测绘完成逆袭。通过测绘重新绘制了上千张图纸,并创新采用焊接、铆接一次成型工艺,很快便研制出这款冲锋枪,且将笨重的71发弹鼓改为35发弧形弹匣,这一改进让枪身更轻,更适合中国士兵体型,该枪被命名为50式冲锋枪。
1951年6月,刚造出来的2826支50式冲锋枪,尚未入库便直送上了前线式冲锋枪在朝鲜战场上大显神威时,战士们可谓欣喜若狂,不禁交口称赞:“这枪太神勇了!” 有不少战士竟凑了数万元旧币人民币津贴费寄给工厂,并附信请求:“请把造枪工人的照片寄来,让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制造了这样的好枪。” 前线式冲锋枪的赞歌,更印证了中国首款冲锋枪的传奇:
“50式冲锋枪,真是本领强,连打三十发,灵巧又响亮,赛过歪把子的机关枪。祖国人民造,跟咱上战场,冲锋把敌杀,一起保家乡,我爱我的50式冲锋枪。”
自1951年6月首批50式冲锋枪装备志愿军,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,从北安源源不断运往朝鲜战场的50式冲锋枪已逾35.8万支。在那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上甘岭战役中,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,排长孙占元率突击队用14支50式冲锋枪,攻下了597.9高地,他一人便击毙16名敌人。此枪被前线将士尊称为“功勋枪”,成了志愿军战士过命的“好战友”。
50式冲锋枪在抗美援朝中的出色表现,使626厂在中国枪械领域中一炮走红,名声大噪。该厂出产上均刻有“三角66”的的标志,犹如今日品牌产品的“LOGO”,象征着626厂对可靠性的绝对保证。工厂内部规定:只有通过严苛测试的枪械才能打上“三角66”,瑕疵品需磨掉标志返工。战场上,战士们惊喜地发现,刻有“三角66”标志的故障率极低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“认标不认厂”的传统,甚至流传出“有三角66的枪就是好枪”的说法。
继50式冲锋枪后,626厂又仿制苏联PPS-43冲锋枪,定型后命名为54式冲锋枪,主要装备装甲兵、炮兵、空降兵和摩托化步兵等特殊兵种以及步兵侦察分队。雷锋在其那张经典照片中手握的就是626厂生产的54式冲锋枪。
626厂仿制的枪型还有国人熟知的54式手枪,它是苏联TT1930/1933式手枪的仿制品。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军列装的第一种手枪,宣告了中国人民装备“万国牌”手枪历史的结束。它在多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经受实战检验,以其较大的威力、较远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备受广大指战员喜爱,是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较为理想的单兵自卫战斗武器,这也正是该枪在人民军队中列装50年而一直未被其他型号手枪替代的主要原因。
在626厂研制的枪型中,声名最为显赫的当属大名鼎鼎的56d式冲锋枪,俗称“56冲”。1955年,苏联向中国移交AK-47(第3型)突击步枪的全套技术资料。因彼时的626厂已具备50式、54式冲锋枪量产经验,故将AK-47国产化的任务下达给了626厂。在苏联专家指导下,该厂工程技术人员对AK-47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。最终完成了56式冲锋枪的研制,且还进行了如下改进:
创新热锻-冷精整枪管制造工艺,使冲压机匣合格率从苏联的32%提升至89%。三棱刺刀采用整体锻造成型,比苏联节约工时40%。3、外表区别
弹匣弧度增加2°,更适应中国士兵手型。折叠刺刀卡笋改进,解决AK47的松动问题。
建成了包括127台专用设备在内的专用生产线.6万支,至1963年622厂退出“56冲”生产止,总产量已达286万支,占全国产量58%。
1950年11月初,第一批从沈阳抵达北安车站的工人们还记得,当北安“土著”们看着他们胸前佩戴的五一厂徽上的那支和平鸽时,不禁疑惑地问道:“你们是来养鸽子的吗?” 在这里世代居住的人们万万没想到,因这些养鸽人的到来,北安将变得与众不同,北安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......
很快,人们就感受到了北安随着这个“庆华厂”的建立显现出来的那种“日新月异”。论人口,北安不过区区10万,而庆华职工和家属就占了近6万。论地盘,北安县城的近八成都成了庆华的厂区和家属区,家属区还不止一个,一村、二村、三村、四村..... 论级别,县太爷不过是个处级,而庆华的头竟是局级,因连黑河地委书记不知道怎么来领导北安,干脆就让庆华厂党委书记兼了北安县委书记。论军力,北安没有驻军,而庆华这个军工要地的警卫全靠庆华的民兵,北安还有个“庆华民兵师”,直接归黑龙江省军区管,且武器均是626厂产的清一色“56冲”。论民生,整个北安的社保体系几乎全在庆华名下,学校、医院、幼儿园、商店、粮站、浴池、邮局、理发店、招待所几乎都挂着庆华的名字。这着实令北安县城居民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了,北安县城似乎已向城市化迈进了,难怪有人曾调侃,北安干脆改庆华得了。
更令北安人引以为傲的是,朱德总司令、彭德怀和贺龙元帅分别于1952年9月3日、
志愿军在上甘岭等战场与美军激战。朱德仔细查看50式冲锋枪的组装流程,他亲自试射50式冲锋枪,连续打光两个弹匣,当看到报靶环数优秀时,兴奋不已。临行前,他向厂长孙云龙要了一支新下线)。当得知工人们每天工作12小时之后,当看到工人被冻伤的手指,他不禁感动得落泪。一再叮嘱厂领导:“先生产,后生活是战时需要,但工人的健康必须保障。” 回到北京后,作为回礼,他亲笔写了一封信,鼓励全厂职工:“你们在冰天雪地里造出杀敌利器,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!” 这封信后来被制成标语,悬挂在工厂大礼堂多年。
彭德怀元帅称其为“中国波波沙之家”。苏联《红星报》称其为“中国版图拉兵工厂”,美国中情局将其列为“远东最具威胁的轻武器基地”。而在中国轻武器枪械领域,“新中国第一枪厂”之冠非庆华莫属,且实至名归。
它是祖国军工的摇篮,是所有军工人的向往的地方。哪里有56式枪厂,那里就有庆华人的身影。当时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第一底图的技术资料由庆华厂掌控,并且有修改权和解释权。626厂先后包建和援建了北京 558 厂、襄阳9616厂、重庆 5027 厂、建昌 5506 厂、天水 5206 厂、许昌 126 厂以及贵阳等17家军工企业和研究所。并且向全国造企业输出各类技术管理人才5000多人。
庆华厂还为国外培养了许多军工生产和管理人员。如帮助越南建立三条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生产线。帮助阿尓巴尼亚建立枪械生产企业,培训了大批专业方面技术人才。当年在北安这个小地方,苏联、朝鲜、越南、阿尓巴尼亚、非洲等国家实习生的身影随处可见。
然,天有不测风云。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爆发后,距中苏边境仅230公里的北安,626厂无疑已在苏军战术空军的打击范围以内。为规避风险,626厂接到紧急疏散的命令。但此次并非整体搬迁,而是采取“分迁”模式,即约60%的核心生产设备,如包括56式冲锋枪生产线关键机床,迁往河南许昌组建分厂126厂
似乎626厂的命运总是与迁移紧密相连。1950年,626厂北迁北安。彼时,抗美援朝的战火正炽,626厂临危受命,承担起大量仿制苏式枪械的重任。这一重任犹如一针强心剂,为626厂注入了创造辉煌的生机。
原搬迁计划是许昌新厂完全替代北安厂,新厂生产线与靶场虽已建成,却再未等到造枪任务。像当年许多军工企业一样,126厂不得不民,且其开发的民品一度热销,但最终因未能适应市场之间的竞争,加之商业骗局导致资金链断裂,2005年,这个许昌的庆华终于轰然倒塌,宣布破产,随后被划归许昌市地方政府管理。
1980年代后军品订单锐减,且未能成功转型民用市场,故于2005年宣布破产,2006年3月正式划归北安市政府管理。2009年部分资产重组,由哈尔滨鑫洋公司投资5000万元成立“北安庆华机械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”,恢复部分枪械生产,如运动枪、警等,但规模相较昔日可谓九牛一毛。
626厂“新中国第一枪厂”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“战时应急体系”的产物。其伟大在于用最简陋的条件支撑起国防底线,正如北安博物馆展墙所书:“这里没有高科技,只有十万个冻伤的手指和永不卡壳的承诺。” 其局限则反映了那个计划经济的体制约束,南北庆华的破产或重组之悲怆结局或许亦是必然。